引黄济青工程

基本概况

  引黄济青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主要是为解决青岛市及工程沿途城市用水并兼顾农业用水、生态补水而投资兴建的山东省大型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工程自滨州市博兴县打渔张引黄闸引取黄河水,途经滨州、东营、潍坊、青岛4市、10个县(市区),至青岛白沙水厂,全长290公里。工程开辟输水明渠253.24公里,穿越大小河流36条,各类建筑物450余座,设5级提水泵站和1级临时提水泵站,大型调蓄水库和沉沙池各1座。工程于1986年4月15日开工建设,1989年11月25日正式建成通水,核定工程总投资9.62亿元。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我省投资56亿元,又开辟了向烟台、威海输水的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新辟输水线路310公里,与引黄济青工程连通,输水线路总长600公里,形成了引黄、引江与调引当地水的联合调配工程体系。

  引黄济青工程建成通水30年来(截至2019年11月16日),累计引水94.09亿立方米,其中调引黄河水58.49亿立方米、长江水24.41亿立方米、当地水(峡山水库等其他水源)11.19亿立方米,累计配水79.2亿立方米(其中城市供水62.48亿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16.74亿立方米),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力地保证了青岛及工程沿线地区用水安全。30年来,引黄济青工程累计为胶东四市配水62.48亿立方米,其中配水青岛46.82亿立方米、潍坊9.64亿立方米、烟台3.31亿立方米、威海2.71亿立方米。特别是2014年以来,为有效缓解胶东地区因连续干旱出现的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局面,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引黄济青工程连续5年实施应急抗旱调水,累计引水43.26亿立方米(其中调引黄河水19.1亿立方米、长江水24.16亿立方米),占全省总用水量的4.07%,受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0%,支撑GDP占全省GDP总量的41.5%。累计为胶东四市配水34.97亿立方米,其中,配水青岛19.83亿立方米、潍坊9.12亿立方米、烟台3.31亿立方米、威海2.71亿立方米。据统计,工程向四市配水量分别占四市总供水量的60.68%、17.9%、12%、16.2%,有力地保障了胶东四市基本用水需求。

  引黄济青工程在保障青岛等城市供水的同时,还发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解决了历史上广北、寿北、潍北等高氟区75万人饮水困难,并承担了为工程沿线输送农业灌溉用水任务。据统计,30年来累计为博兴县和工程沿线提供农业用水16.74亿立方米,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33.3万亩,增产粮食约7亿多公斤。工程调度运行中自然水量的渗透,一方面回补地下,抬高地下水位,增加地下水补给量超10亿立方米;另一方面,渗水压制了咸水的入侵,改善了地下水生态,改良了渠道两侧的土地,保护了生态环境,尤其昌邑、寒亭、寿光等北部沿海咸水地区受益明显。其中,寿光市改善粮食种植面积40万亩。

兴修背景

  青岛市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科研文教事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外贸、旅游和轻纺工业为主的港口城市,也是山东省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中居于龙头地位,战略地位举足轻重。然而青岛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47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水资源总量和承载能力严重不足,成为制约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20世纪80年代,因连续干旱,多次发生严重供水危机。青岛缺水问题一直牵动着党中央的心。1979年,邓小平视察山东,在得知居民饮水难时,他心情沉重地说: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为了不负中央的重托,解决青岛发展的瓶颈,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积极进行开源的实践与探索。引黄济青工程上马前,青岛市曾搞过4次应急供水工程,先后耗资1.8亿元,但都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1982年1月,国家城建总局会同山东省计委、城建局、水利厅、黄河河务局在青岛市联合召开青岛市水资源研究讨论会,正式提出了“引黄济青”的设想。同年7月,山东省政府向国家计委呈报了《青岛市供水工程计划任务书》。9月初,国家计委、国家经委、水电部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联合派出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听取了关于青岛市供水问题的情况汇报,并对拟建引黄济青工程沿线进行了现场考察,一致认为从黄河跨流域调水是解决青岛供水的重要途径。1983年,《国务院关于青岛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明确指出:“为解决远期城市用水的需要,省、市与有关部门要抓紧进行从其他地区水系引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

  1985年4月,著名水利专家、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张光斗,受国家计委委托到山东及青岛对引黄济青工程实地考察论证。7月,山东省政府又将《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修正设计任务书》上报国务院。经国务院审批同意,1985年10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引黄济青工程设计方案,把该工程作为关系青岛市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作为地方重点建设项目列入国家计划,由山东省政府执行。1986年4月15日,引黄济青工程正式开工,1989年11月25日,引黄济青工程基本建成并通水。整个工程建设速度快、质量好、投资省、施工安全,受到了国务院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好评。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词:“造福于人民的工程。”引黄济青工程的成功通水,不仅解除了青岛市的供水困难,而且还向沿线年供水6400万立方米,向高氟区供水1100万立方米,同时也为中国远距离引水工程的建设提供了经验。

文化阐述

  (一)“爱岗敬业、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开拓争先;无私兴业,造福人民”的引黄济青精神。

  古人有云:水者,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水是生命的源泉,生产的要素,生态的基础。是水,滋养了华夏民族;是水,孕育了中华文明,水利关系国计民生。中华民族的悠久治水史,孕育了大禹精神、都江堰精神、红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优秀治水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调水人在引黄济青工程30多年的建设管理过程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凝炼成了“爱岗敬业、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开拓争先;无私兴业,造福人民”的引黄济青精神,充分彰显了调水人的奉献精神、科学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和协作精神。在引黄济青工程建设管理初期,工地都处在荒郊野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比较恶劣。多少调水人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毅然来到人迹罕至的荒野深处,常年吃住在工地临时搭建的小窝棚,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日复一日做着同样的工作。冬天寒气逼人,夏天闷热潮湿,但这些困难都没有使他们退却、动摇,他们心甘情愿地把汗水洒在建设工地,用忠诚坚守在无声的岗位上。在小窝棚里,调水人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奋斗在建设一线,击霜斗雪,顶风冒雨,用身躯筑起了最坚固的黄金之渠。小窝棚体现了调水人的责任担当,历练了调水人的意志品质,诠释了调水人的家国情怀,凝炼成“爱岗敬业、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开拓争先;无私兴业,造福人民”的引黄济青精神。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三十年来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艰苦奋斗、勇于奉献、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调水人,涌现出一群又一群先进人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调水奇迹。

  (二)“健全”的制度管理体系和“全天候、全方位”管理模式

  针对引黄济青工程输水线路长、跨越区域广、工程类别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独具引黄济青特色的“全天候、全方位”管理模式,实现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先后制定完善了《引黄济青职工管理若干规定》《调水运行管理办法》《泵站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车辆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工程大修项目管理办法》《工程调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水质检测管理办法》《工程供水管理办法》等50余项制度办法,形成了覆盖广泛、较为严密的制度管理体系和“全天候、全方位”管理模式。

  (三)“安全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工作创新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治理的新思路,科学处理好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突出聚焦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八大战略实施,坚持以“管好工程、送好水”为己任,秉持“科学发展,调水为民”的理念,整合引黄济青工程、胶东调水工程、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等多项省内重点调水工程建设管理任务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力量,围绕着创建水利现代化示范工程的目标要求,制定了“安全化、标准化、信息化”总目标,推进泵站“标准化”体系建设 、“管养分离”体制改革,打造一流的统筹规划山东省跨区域、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运行、维护的管理平台,服务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四)“千里渠道千里林,树绿花香水长清”的生态发展理念

  引黄济青工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工程经过30多年扎实有效的绿化美化,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亮丽风景,沿线的林带已成为山东东部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廊。沿线所站建设一所一景,一站一景,绿化布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亮点纷呈,景色迷人,成为沿线群众休闲游玩的首选之地。“长虹落人间,齐鲁添奇观。天水东流去,绿色满河间。”600余公里的宏伟工程与绿色长廊交相辉映,形成了水利工程、站所风光、景观林带和山水风光相互交融的美景,被国家绿化委员会授予“国家绿色长廊”称号。同时,发挥工程的公益功能,为沿线地方及时供水,改善当地生态平衡,解决了广北、寿北、潍北7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人水和谐、壮丽秀美的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呈现在世人面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

水文化建设情况

  路,走过三十年,富民兴鲁,初心从未改变。回首,黄金之渠,上善若水,齐鲁长虹润心田!

  一、工程兴修背景

  1979年的一个夏,当邓小平同志面对干渴的青岛时,他心情沉重地说:一定要让老百姓有水吃。从此,山东调水人在这片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又极度缺水的胶东大地,肩负着共和国的殷殷重托和黎民百姓的无限希望,迈出了千里调水的第一步。

  1985年12月,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引黄济青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带领五百多支专业队伍、一千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一百多万山东人民三年攻坚,共同缔造了人间奇迹——引黄济青工程。山东调水人超前谋划工程管理,1988年10月,山东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挂牌成立,建管并举,为工程管理奠定了扎实基础。

  2003年,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最大水利工程——山东省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开工建设,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接过使命接力棒,开启新征程。2013年,这条凝聚着几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心血的生命之脉,历时十载完成了横跨齐鲁调引客水的伟大壮举。

  2012年,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批复立项,2015年11月25日,第一期项目提前完成。2018年,因实施应急抗旱调水而搁置近三年的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二期项目在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得以启动,并列入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调度名单。秉持“全面准备、化整为零、相机实施、分批完成”的实施原则,引黄济青改扩建工程攻坚战全面打响,并于2020年底全面完成,黄金之渠即将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9年,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作为引黄济青工程和胶东调水工程的管理机构,省调水中心围绕“管好工程、送好水”的目标要求,承担起全省重大调水工程、骨干水网、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维护工作,以及为全省调水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的重任。三十年来,从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管理局,到山东省胶东调水局,再到山东省调水工程运行维护中心,山东调水人在时代的洪流中诠释着“上善若水”的深邃哲思,在使命的接力中坚定着“心系家国”的担当伟志。

  二、工程文化阐释

  “长虹落人间,齐鲁添奇观。天水东流去,千里换新颜。”胶东调水工程,这条由“引黄济青工程”和“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组成“黄金之渠”,用滔滔旋律在齐鲁大地上写下伟大的赞歌。

  引黄济青工程,是旨在解决青岛市及工程沿途城市用水并兼顾农业用水、生态补水而投资兴建的山东省大型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工程。在中华世纪坛262米的甬道上,记录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大事记。1989年只记载了两件,其中之一就是“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通水”。工程验收之时,引黄济青工程被评为优良级工程;国际排灌委员会施工委员会主席、美国人何金斯先生在美国权威的行业杂志上评价说:引黄济青——世界一流的施工水平。对于“一流的工程、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效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亲笔题词:“造福于人民的工程”。

  20多年风雨沧桑,600多位调水人的日夜奔忙,见证了水源保障下青岛这颗半岛明珠的辉煌,也目睹了引黄济青工程的老化迷茫。作为南水北调东线胶东输水干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黄济青工程将同时承担起输送黄河水和长江水的双重功能和重任。

  三、工程基本概况

  这项实现山东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性保障性民生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投资最大、距离最长、跨流域、跨区域最多的大型水资源调配工程。工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理、高水平运行,努力建设成民心工程、精品工程、生态工程和示范工程。

  十余年砥砺奋进,三千多天披荆斩棘。2013年,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实现全线主体贯通并完成综合调试及试通水,2015年起连续4年承担向烟台威海应急抗旱调水任务,2019年,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实现竣工验收。

  胶东调水工程,实现了长江水、黄河水和当地水多水源联合调度,自通水以来累计引水93.31亿立方米,年均引水量3.1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近2000万,解决沿途缺水地区75万群众的饮用水困难问题,向沿线农业供水16.74亿立方米,补充沿线地下水14.67亿立方米,扩大改善灌溉面积333.3平方公里,形成了横贯齐鲁的“绿色走廊”,先后获得国家、省级绿化先进单位称号,收获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水文化建设情况

  1.旗帜引领,党建铸魂。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紧密团结在党旗之下,“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因为只有在红色旗帜的引领下,才有优良组织机制提供的坚强堡垒,才有党员冲锋、军民一心缔造出的人间奇迹。

  2.科学管理,质量筑基。省调水中心以争创省部级水管单位为目标,全面推进工程管理信息化、安全化、标准化。

  (1)多措并举,筑牢安全基石。从明确“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主体责任网络的省、市、县(市区)三级管理体系,到“保减挂钩、流量水量双控”制度的科学调配;从建立调水工程水污染防治联动工作机制,到配套水质在线监测系统;从强化调度值班,到落实物防人防机防措施……每一份努力都如万涓汇流,形成胶东地区用水安全的保障力量。

  (2)举纲持领,夯实法制基石。通过省人大立法出台《山东省胶东调水工程条例》,将胶东调水工程纳入“河长制”管理范畴,实现依法管水、依法治水、依法调水、依法配水;《调度运行管理办法》、《调水供水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办法》、《大修项目管理办法》等60余项规章制度,开掘出调水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之渠。

  (3)提档升级,构建管理基石。完善自动化调度系统,启动“标准化”体系建设、深化“管养分离”体制改革、实施调水工程沿线堤顶道路硬化工程改造,全力打造“功能完备、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环境美丽”的现代化水利示范工程。

  3.创新发展,执着探索。坚持把创新摆在调水事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强大的人才团队提供源源不断的智慧,一枚枚沉甸甸的奖章,见证着山东调水人“科技治水”的躬耕践行,引额济克、引额济乌、万家寨、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共和国的水利事业上留下了山东调水人与世共享的智慧足迹。

  4.文明暖心,精神聚力。感人肺腑的主旋律活动励志奋进,大爱无疆的志愿公益活动情暖人间,精彩纷呈的比赛活动健康向上,自2006年以来连续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全系统共有16个管理站(处)实现了精神文明单位全覆盖。在长期的调水实践中,山东调水人培育出“爱岗敬业、团结务实;艰苦创业,开拓争先;无私兴业,造福人民”的引黄济青精神,这笔无形的精神财富不断与时俱进,激励着山东调水人拥抱新时代,走向新辉煌。

工程照片

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泵站

 

引黄济青工程--胶东调水工程界河渡槽

 

引黄济青工程--胶东调水工程渠道

 

引黄济青工程--胶东调水工程辛庄泵站

 

引黄济青工程--王耨泵站

 

引黄济青工程--星石泊泵站

获奖证明

全省水利系统先进单位

 

省级文明单位

 

水利部科学技术进步奖

 

水利部优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