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大沽河治理工程

基本概况

  一条与生命相依相伴的古老河流,流淌过久远漫长的悠悠岁月,流淌过广袤温润的半岛大地,流淌进滚滚滔滔的蔚蓝大海,流淌进世世代代沿河儿女的心窝……她就是大沽河,青岛儿女的母亲河。

  大沽河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素有青岛市“母亲河”之誉,是青岛市重要的防洪、排涝河道,也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地。大沽河流经辖区莱西、平度、即墨、胶州、城阳五区市,流域面积4781平方公里,约占青岛市域总面积的45%;流域范围内有50个镇,有海尔、海信等上万家厂矿企业,人口约240万人,耕地约348万亩。

  2011年8月,青岛市委、市政府印发《中共青岛市委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大沽河治理的意见》,决定全面启动大沽河治理工作。实施防洪、水源开发、道路交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现代农业产业化基地、小城镇与新农村示范建设等七大工程建设。

  大沽河治理从2011年5月开始启动,2014年底防洪工程、水资源开发工程、堤顶道路工程、绿化工程以及新农村建设等7大工程陆续完工。

  1.防洪工程。于2012年10月份全面展开,2013年底全部完工。完成了堤防填筑227公里、河道疏浚116公里、河道护岸257公里,以及124座取水口、涵闸等穿堤构筑物等全部建设任务。防洪大堤顶宽由4-6米拓展到了14米,全线防洪能力达到50年一遇标准。施工中,强化了四新技术和专利技术的应用。一是以护岸工程为重点,结合基础情况,进行生态袋、生物毯、格宾笼、生态混凝土等多种生态护岸新材料拓展应用,通过“带联接带的新型生态袋”等专利技术应用及生物毯“搭接加厚锚固”等技术创新措施,保证了护岸稳定可靠,同时利于植物附着和生长,成本低、进度快、质量高、生态效果好,为生态河道治理积累了经验。二是以基础稳定为重点,选择多种基础处理方案综合应用。对抛石挤淤、桩基、松木护岸桩、强夯换填等多种基础处理技术进行了优化,根据不同基础情况,优化基础施工工艺。在格宾石笼护岸基础施工中,采取了“钢板支撑施工法”,有效解决了格宾笼下沉变形、移位等问题,保证了工程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工程先后获得青岛市安全文明工地、青岛市标准化示范工地、青岛市水利建设文明工地、青岛市水利优良工程、青岛市优秀工作成果。2016年获得中国水利优质工程“大禹奖”。

  2. 水源开发利用工程。于2013年5月开工建设,采用环形闸、钢坝、充气、液压等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挡水形式,在大沽河干流新建、改建了9座拦河闸坝,2014年4月10日完成建设任务。新增蓄水面积13平方公里,蓄水量2860万立方米,与原有的10座拦河闸坝实施阶梯拦蓄,形成了迈百公里连续水面。有效缓解了两岸农业灌溉及乡镇用水旱情矛盾,9座拦河闸坝全部启用并顺利通过过流、蓄水考验。

  3. 堤顶道路及跨支流桥梁工程。实施了全线220公里堤顶行车道和自行车道路面铺设;建设了13座跨支流桥梁。

  4. 绿化工程。新增林地17万亩,总量达到33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到32%以上,新增湿地7万亩,湿地总量达到29万亩,湿地率增加到28%以上。绿化工程对两岸堤防顶端、两侧边坡、河床滩地以及排水沟外60米范围进行了绿化。目前共栽植乔木1007万株,灌木810万株,地被542万平方米。

  大沽河治理工程是我市以水利为主体的最大综合性基础建设项目,极大推动了水利现代化建设和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一是防洪能力全线达到“50年一遇”标准,形成了“库堤结合、蓄泄兼筹、科学调度、安全高效”的综合防洪体系,消除了沿线防洪隐患,大大提高了流域防洪减灾能力,达到了国家防洪要求。二是蓄水、调水能力大大提升。河道内一次性拦蓄水量由原来的4400万立方米增加至8700万立方米,年供水量增加了6800万立方米。三是改善了水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得到恢复。新建9座闸坝拦蓄河道径流的水资源有效回灌了大沽河地下水,不仅涵养了水源,也较好改善了河道生态景观,吸引了一大批白鹭、野鸭到大沽河安家。除此之外,通过截污治污和绿化工程,大沽河水质显著提高,水中鱼类明显增多。四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生活标准提高。依托河道治理,两岸区市大力发展高效灌溉农业、经济林产业以及生态旅游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交通网络带,让大沽河流域农村百姓真正感受并享受到了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成果。

  大沽河治理工程是落实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加快民生工程建设的体现,为全市生产、生活秩序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拉开了城市空间发展框架,全面带动了流域内50个镇(街道)、2513个村庄、240万人口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丰富的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便捷的交通网络,成为沿岸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国内外的高新技术企业纷纷来此落户。大沽河治理后每年产生的可量化经济效益为22.2亿元。

  2014年5月,国家统计局青岛调查队采取入户问卷调查方式进行了大沽河治理成效调查,全体受访居民对大沽河治理总体满意度达到100%,有82.5%的居民表示非常满意,体现了群众对治理成效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兴修背景

  大沽河一路从远古走来,历经沧海桑田,悦尽胶东风情,像一位慷慨的老者无私奉献着,默默承担着,承载着两岸人民的梦想和希望。

  大沽河在其流域的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但她也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不少的忧患。治理前每年汛期,大沽河两岸20多个乡镇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时刻准备防大汛抗大灾。对于水资源紧缺的青岛市而言,既要防御大沽河汛期洪水的威胁,又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好大沽河水资源发展经济,保障城乡人畜吃水需求,发挥大沽河兴利除害功能,就必须对大沽河进行彻底的综合治理。但由于种种原因,大沽河因资金匮乏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理。1996年以前,每年用于大沽河维修的费用只有40多万元,这点有限的资金对大沽河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只能对大沽河部分堤防险处进行应急性修修补补,致使劳累的大沽河得不到休养生息和“强身健体”。如何让大沽河更好地发挥防洪蓄水功能,造福两岸人民,这是青岛市的一项重要课题。针对大沽河部分河段年久失修,防汛隐患多的现状,青岛市本着“防洪保安、兴利除害并举”的原则,制定出台了《大沽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自1996年起每年投资5000万元对大沽河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江家庄、沙湾庄、袁家庄、移风、崖头、岔河、贾疃、南庄等9座橡胶坝。其次,为涵养水源,防止海水倒灌,在大沽河下游建设了长4公里、深13米的地下截渗墙,完成了部分护险、截渗、大坝灌浆、退堤、扶堤等工程,解决了大沽河河堤渗漏问题。同时加固胶州段地下水库防渗坝4300米,堤防基础防渗3公里,铺塑6.26万平方米,加固涵闸99座,建设堤防标准段和草皮护坡工程1.37万米,铺草皮16.3万平方米。

  通过1996—2010年的综合治理,大沽河的蓄水能力明显提升,其防洪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改善,防洪标准提高到了20年一遇。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掀起了全国性的兴修水利新高潮。青岛作为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借大势,乘东风,启动了大沽河治理项目。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表会上确定了“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发展思路和空间战略格局。大沽河被作为重要的保护开发流域和“一轴三带”空间布局的核心中轴,规划建成贯穿全市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聚集带、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带动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

文化阐述

  (一)生态文明

  大沽河治理坚持把水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有力推进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进程,沿河十九座拦河闸坝顺流而下,梯次排开,形成近百公里的连续水面,总蓄水量由原来的4400万立方米扩容至8700万立方米,拦蓄的河道径流水资源有效的回灌地下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生植物和鱼类明显增多;实施退耕还湿、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新增湿地6万余亩,新增和修复的湿地系统调蓄水源功能显著,为上百种濒危鸟类、候鸟迁徙及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繁殖地,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少海国家湿地公园作为大沽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岛市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公园内水域广阔,物种丰富,野生水鸭、海鸟随处可见,天鹅每年迁徙至此越冬,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恢复良好,成为“生态先行,环境优先”的典范;全线堤防和绿化带栽植乔木1000万株、灌木810万株、地被540万平,新增绿化面积7.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至32%以上,自上而下形成一条郁郁葱葱的生态绿带,结合防洪工程实施的生态护岸,春暖花开时,河流蓝带与生态绿带交相辉映,湿地、湖泊点缀其中,俨然一条错落有致的“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长廊。

  (二)历史人文

  大沽河孕育了青岛地域的早期文明,拥有三里河、即墨古城,板桥坊等古遗址,三湾崖、张柄寺、陈仙姑塔等古迹,即墨挂甲树历经千年,依旧散发着勃勃生机,大沽河治理工程的实施,既是对沽河文化的保护,也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传承。修建于胶州市的大沽河博物馆,以大沽河流域的历史变迁为主线,结合古代场景复原、多媒体光电技术、沙盘模型复原、历史人物雕像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大沽河流域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风貌。

  (三)科技文明

  大沽河治理工程在科学技术方面可谓“软硬兼施”,在“硬件”上,基于大沽河防洪和水源工程,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首次应用了生态混凝土、抗冲生物毯、生态护岸等新技术,新建(改建)的9座拦河闸坝,一座一景,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历史文化元素实现了完美融合,堪称一座拦河闸坝博物馆;其中,位于大沽河移风店镇河段长达285米的九孔护目镜式拦河闸,是亚洲最大的同类型水闸,在河面上形成“彩虹卧波”般的美丽景观。在“软件”上基于配套实施的数字大沽河工程,通过建设信息采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通信与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等,综合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对大沽河流域实现全面监控,实现对防汛减灾、水量调度、水质监测、水土流失监测和工程管护的数字化管理。

  (四)休闲旅游

  大沽河治理工程沿岸修建了220公里的堤顶道路,并开辟了自行车道,形成了贯通南北的滨河绿道,滨河绿道与沿河建设的22座跨河桥梁有机衔接,共同构建起沟通两岸、快捷便利的区域交通路网。以大沽河河道干流为核心轴,以区域交通路网为基本骨架,以东夷寻源“莱夷城”(城市滨水区)、 蔬菜之乡“百菜园”(农耕体验区)、 双河交融“姑尤汇”(故城风貌区)、湿地岛链“千岛湖”(田园城镇区)、世外桃源“桃花源” (田园城镇区) 、槐林沙溪“古槐林” (田园城镇区)、水色如胶“胶水湾”(近海发展区)、海天一色“河海滩”(河口涵养区)为核心景观,以蓝色水带、绿色林带、多彩花带、故城历史、东夷文化、度假休闲为支撑体系,形成具有外部辐射带动能力和区域经济带动能力的旅游产业带。产业带遍及周边13个乡镇街道,辐射莱西姜山湿地、平度大泽山、即墨古城、胶州艾山等多个旅游景区。2015年,第二届世界休闲体育大会自行车赛在大沽河河畔鸣枪开赛。比赛中既有专业选手同场竞技,上演“速度与激情”,又有普通市民相约三五好友骑行漫游,体验运动休闲。治理后的大沽河堤顶道路平整宽阔,骑行视线良好,沿途绿树成荫、青草遍地、鲜花盛开,俨然一副风光旖旎的山水画卷,得到了国内外参赛选手的一致好评。治理后的大沽河也凭借此次赛事打响了休闲旅游名片。此后先后被选作沽河健步行、国际马拉松等国内外赛事的举办场地。

  (五)乡村文明

  大沽河治理工程将沿河402个村庄进行重新整合,升级改造为新型农村社区,通过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整合村庄资源,以大沽河堤顶道路和跨河桥梁组成的交通网为基础,发挥自身特色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引导传统农业向休闲、观光、生态等新型农业发展,吸引游客观光、休闲和体验,在保护农村地形村貌、展现田园风光的基础上,传承乡村生活方式,弘扬多彩的大沽河乡村文化。

水文化建设情况

  大沽河治理工程是青岛治河史上以水利为主体最大的综合性基础建设项目。本次工程规划、设计参照国际、国内先进的治河经验,把建设城乡统筹的“绿色核心中轴”规划目标贯穿始终,规划遵循自然规律,尽量维持自然多变的河相,尽可能保持河道的蜿蜒性、连续性,宜弯则弯,宜直则直,彰显河道生态、景观廊道等功能,理念先进,功能齐全,工程竣工运行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愈发显著。

  (一)经济效益。

  大沽河治理工程建成后,大沽河堤顶道路成为贯通青岛南北的一条交通要道,新修建的跨河桥梁进一步优化了流域路网结构,大大加强了大沽河流域各乡镇连接的紧密性,对带动区域空间拓展,促进沿线城镇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从而推进大沽河沿线的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进程,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大沽河治理工程,河道沿线自然面貌和城镇面貌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城镇面貌成为沿岸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吸引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起到了巨大的经济带动作用。

  (二)生态环境效益

  大沽河治理工程实施后,水源工程19座拦河闸坝梯次排开,形成近百公里的连续水面,通过对大沽河水系进行统一调配,进一步改善原水水质,营造水系自然景观,与新增绿化面积7.2万亩,湿地面积6万余亩的生态建设工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效地保护和维持流域内水资源、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濒危鸟类、候鸟迁徙及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进一步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城水相依、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生态环境。

  (三)社会效益

  1.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防洪是河道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功能,通过大沽河治理工程,建成两岸227公里长的防洪大堤,大沽河防洪标准由20年一遇提高至50年一遇,大大提高了河道行洪能力,保障了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大沽河防洪工程保护着区域胶济铁路、蓝烟铁路、沈海高速、青银高速、引黄济青工程,以及在建的地铁8号线、新机场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多项供水设施的安全,为全市生产、生活秩序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2.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通过大沽河治理工程的实施,不断改善大沽河流域的环境污染,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农业灌溉、城乡饮水、工业用水保障程度,为公众提供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城乡人民健康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带动发展,推进沿线乡镇的城镇化道路,实现乡村和小城镇的产业、劳动力、设施、生活等就地城镇化,增加本地就业机会和收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3.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进大青岛建设。大沽河是青岛市城市规划提出的“一轴三带”中的生态中轴,通过大沽河治理工程将大沽河流域建成了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农业集聚带,打造滨河特色小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打造产业发展隆起带和新型城镇化示范带,从而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更高水平发展,增强了区域吸引力和承载力,进一步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推进了大青岛建设。

工程照片

移风拦河闸

 

数字大沽河工程

 

14米宽的堤顶道路

 

生态护岸

 

滨河古槐林

 

大沽河博物馆

 

护岸亲水台

大店生态民俗特色村

 

胶莱镇现代农业示范园

 

大沽河全景

获奖证明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