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宣闸

基本概况

  九宣闸位于天津市静海县唐官屯镇境内,马厂减河与南运河交汇处,为马厂减河首闸,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清光绪七年(1881年)建成,为中型水闸,建成至今已近140年,为天津现存最早的水闸。九宣闸对纾解水患、农业灌溉、漕运交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九宣闸初建时水闸结构形式为开敞式条石砌筑,四墩五孔,闸门为叠梁式木制闸门。该闸曾多次进行过改造,始终保持着最初的基本结构,目前该闸结构形式为条石砌筑开敞式,共计5孔,每孔净宽5.8米,底板原设计高程4.93米(大沽高程,下同),设计流量150立方米每秒。闸门形式为直立平板钢闸门,闸门尺寸5.8×4.75米(宽×高,下同),启闭设备为5台30吨电动卷扬启闭机。主要功能为分泄南运河洪水,经马厂减河导洪入海。

  由于原九宣闸运行近140年,建造年代久远,设备陈旧老化,闸体渗漏严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006年经鉴定该闸为四类水闸。我中心本着“保护体现历史传承,修旧如旧”的原则,深入挖掘水闸历史文化,实施老闸修缮,消除安全隐患,美化周边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展示。为满足运行需要,2012年对九宣闸实施除险加固,2013年底建成。新闸建于原址上游70米,为4孔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流量100立方米/秒,闸上设计水位8.068米,闸下设计水位7.968米。平板钢闸门,闸门尺寸为6.0×4.7米,闸底板高程3.468米,固定卷扬式启闭机,承担起老闸防洪、输水等责任。九宣闸采用自动化控制系统,计算机监控,并配有视频监视系统,初步实现了自动化、现代化管理。随即,又开展了老闸修缮工作,由天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修缮方案并通过专家论证,在多方支持和帮助下,本着“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消除安全隐患、恢复老闸原状,美化周边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展示,实现水利工程与水文化的有机融合,呈现出九宣闸独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兴修背景

  历史上南运河因上承漳卫南各河下泄之水,所以水患频繁,几乎“每岁必决”。1880年建成的马厂减河,成为缓解南运河秋汛,减少洪涝灾害的重要通道。1875年(光绪元年),李鸿章奉命兴修京津水利。周盛传专任津沽屯田事务,往来于天津、静海间勘察地势,见这里“一片沮洳,芜废可惜”,他认为,若自马厂附近的南运河至新城附近的海河间开挖减水河,既可消除水患,又能以“石水斗泥”的南运河水引淡涤碱,使滨海数百里斥卤之地尽成膏腴。

  当时周盛传总结了明代以来畿南屯田的兴废教训,首先宽掘深挖马厂减河的河身,掘出之土筑成河堤,形成复式河槽,加大了河身的水流量和储水量,亦减轻了河水对堤岸的冲刷。其次做好闸、桥、涵洞的施工,以附近丰富的蚌壳掺入碎石,拌以糯米汁,经锤炼浇灌于闸底,以御水流冲荡。闸板以铁条、螺钉连为整体,或用生铁浇铸。上板装有滑轮,下板固定。上板开启,水流通过,泥沙被下板挡住,既便于捞泥肥田,又避免灌渠淤塞,此法一直沿用至今。由于这条河道大部分是马厂兵营的周盛传部开挖的,所以起名叫马厂减河。

  1880年,马厂减河竣工,全长75千米;沿河建有石、铁柱板桥4座,水闸5座,下游开横河6条,另建桥、牐、涵洞五十余处,从而保证了农田蓄泄有时,咸水淡水不相渗混;堤岸阡陌,遍植桑、榆、杨、柳数十万株。由国外引进火轮水车4架,自造风力水车、手摇水车、脚踏水车及畜力水车共2000余架,耕种季节。随时引淡水灌溉,排咸水洗碱,很快把这片滨海弃壤改造成著名的稻作区。

  九宣闸是百年工程、民心工程。九宣闸为开敞式条石砌筑,夯土砌石工艺可谓简单;四墩五孔、两边墩内宽12.4丈,体量可谓不大。就是这样一个体量不大、工艺简单的水闸,从夯土蛤蜊粉替代生石灰,条石的梅花扣和蝴蝶扣连接,到糯米汁勾缝,墩内青砖龙骨减力构造。以及鸱吻天然水尺的设置等等,设计之合理、构思之巧妙、选料之精细,无一不体现出修建者的智慧。就是这样一个体量不大、工艺简单的水闸,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没有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更没有震天的口号,修建者用智慧与汗水,造就了百年工程。就是这样一个体量不大、工艺简单的水闸和马厂减河,不仅实现了李周二公驻军屯垦和解除南运河秋汛的目标,更让它在后世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化阐述

  马厂减河与九宣闸纾解了水患,使南运河秋汛不再危及沿河百姓,特别是在1917年和1963年抗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马厂减河与九宣闸改变了海河之南、减河两岸荒旷百里的旧貌,奠定了津南、大港农业的基础,小站稻因此声名远播。马厂减河与九宣闸成为引黄济津的重要通道,40余年间12次引黄缓解了天津城市供水压力,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及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47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天津境内的大运河自津冀交界的静海区梁官屯村开始,至独流镇的十一堡节制闸止,流经6个乡镇,110余个村庄,境内河道全长49公里。其间,以天津三岔河口为界,南为南运河,北为北运河,静海境内的大运河又称为南运河。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受气候和流域下垫面变化影响,海河流域降水和产流能力明显下降,加之流域内用水量的不断增加,海河水系经天津入海水量骤减,天津逐渐由一个以洪涝灾害为主、水资源丰沛地区,演变成资源型缺水城市。1972年海河流域发生特大干旱,流域内多条河流断流,致使天津城市生活和生产用水出现严重危机。在采取全面节水、压减用水指标等多项措施仍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当年11月1日,国务院决定实施引黄济津。从此,引黄济津成为解决天津用水危机的一项重要应急措施。引黄济津工程,具体线路方案为:利用已建的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从河南省新乡人民胜利引黄河水入卫河,经卫运河、南运河输水至天津九宣闸。经国家决策部署先后12次实施引黄济津,其中,20世纪70年代3次,为1972年、1973年、1975年;80年代2次,为1981年、1982年;21世纪7次,即2000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9年、2010年、2011年。引黄济津是解决天津市水源危机的重要措举,20世纪70年代至今,作为引黄济津的重要通道,九宣闸共承担了12次引黄任务,累计有33.319亿立方米黄河水通过九宣闸输入津门,有效解决了天津城市缺水的问题,保证了天津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此外,引黄输水线路也是连接鲁、冀、津人民之间的纽带,不仅可以改善输水沿线地区的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借助大运河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使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至天津段焕发生机。

  历史上南运河虽然多次给天津造成水患,但它的舟楫之便、鱼米之利也给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静海县志》载:“昔年漕运,船帮一至蜿蜒数十里。”南运河上舟楫往来,桅帆交织,商贾云集,货运频繁。

  从隋朝到清朝中期,伴随着漕运,大运河走过了千年辉煌。到了清朝后期,由于年久失修,河道日渐窄浅,加上旱涝灾害造成河道不畅;漕运官员的贪污腐败危害了漕运秩序的正常运行以及战乱下动荡的社会局势、近代交通运输方式的改变尤其是铁路运输的兴起等一系列原因,漕运最终走向衰落。

  九宣闸交通桥于1965年修建,桥面高程11.07米,长43米,宽8.6米,1975年更换钢筋混凝土板梁,铺沥青。该桥自建成以来,作为104国道连接马厂减河两岸的唯一通道,对当地交通运输发挥了重要作用。直至上游公路桥落成。

水文化建设情况

  2016年,南运河所九宣闸和南运河节制闸被列为市级工程管理达标创建重点,2018年,新九宣闸被列为局级安全生产达标创建重点。

  为全面推进达标创建工作,我中心严格按照水闸工程管理考核标准,从组织管理、安全管理、运行管理、经济管理四个方面着手,在“硬件”方面,以考核标准为基准,对闸门、工作桥、闸底板、启闭机等设施进行维修;在“软件”方面,完善两座水闸的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工程资料、检修制度、安全责任人等信息,累计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40余项,整理归档各项资料200余卷,制定各类制度牌、警示牌、提示牌、展示牌等100多个,在办公区外设置历史知识科普区,重点对九宣闸的历史、功能、贡献等方面做了细致而又简明的介绍。深入挖掘九宣闸文化,以水闸管理为基础,以水文化为特色抓手,大力宣传九宣闸历史贡献和悠久文化内涵,结合现代化建设手段,力争在新时期下充分发挥水利文化的引领作用,鼓舞激励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青年干部职工热爱水利事业,积极投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为了给子孙后代留存宝贵的水文化遗产,将近年来九宣闸工程设施建设和绿化建设的卓越成果发扬出去,在相关领导和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编写出版了长达百页的《运河遗珠九宣闸记》一书,编写了九宣闸水文化案例推荐报告及拍摄了视频短片,加大对九宣闸建设成果的宣传力度。

  近年来,以“功能强化、绿化美化、突出文化”为宗旨,在完成除险加固的基础上加强维修养护,实施水文化建设,今日的九宣闸硬件大幅提升、管理逐步规范、环境日益改善、文化气息凸显,已成为“工程、资源、环境、文化”四位一体的现代化美丽闸站,于2019年顺利通过了天津市水利工程管理考核验收,实现新九宣闸“双达标”,为日后申请水文化先进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宣闸的历史整编,是一个文化挖掘的过程,挖掘整理历史资料成为修缮工作的基础,大力开展水文化建设,深挖与九宣闸老闸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工作人员利用几个月的时间,深入京津冀鲁河道部门、档案馆以及九宣闸附近村庄走访调研,广泛收集九宣闸文化素材,获取了一批重要的历史资料,后经分析和整理运河及九宣闸大量文献资料和实物,高度提升九宣闸的历史价值。设计修建了文化广场、九宣闸微缩景观、景观式宣传栏等设施。如今的九宣闸,可共赏新老两闸、碑亭古树、落日归鸟。九宣闸修缮和实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它不仅是水利的、文化的,更是社会的、公众的,它圆满完成了引黄济津应急调水赋予的光荣的历史使命,为全市乃至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的九宣闸,已成为一座开放式、庭院化、富有文化气息的公园,我们的历史文化挖掘工作仍在继续,让我们乘着激荡的改革开放大潮,天津水利勇闯难关,一路书写精彩华章;在新的征程上,天津水利正谋划新宏图、展现新气象,争当水利改革发展先锋。

工程照片

九宣闸老闸

 

九宣闸老闸

 

九宣闸文化宣传牌

 

九宣闸新闸照片(背面)

 

九宣闸新闸照片(正面)

 

九宣闸院区全景

 

老闸模型

 

引黄济津

 

园区绿化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