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三堡排涝工程

基本概况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下称三堡排涝工程)位于杭州市江干区三堡社区,毗邻京杭大运河三堡二线船闸西侧,是以防洪、治涝为主,结合改善水环境等综合利用大(1)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主要由排涝泵站、进水箱涵、排水箱涵、排水闸、新开河引排水箱涵、防洪堤、科普馆、室外水文化公园等组成。工程设计排涝流量200m3/s,单机流量50m3/s,总装机13.2MW。引水流量30m3/s, 年可引水量6.5亿m3。区域防洪,新开河排水箱过流能力63.7m3/s。工程投资10.35亿元。

  三堡排涝工程2008年启动前期工作,2008年4月,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得省发改委批准;同年11月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2009年初步设计取得省发改委批复。2013年4月三堡工程主体工程开工,2015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2017年5月通过竣工验收。工程先后荣获了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先进集体,省政府重点工程建设立功竞赛先进集体、示范工程,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国家最高绿色建筑设计三星标识,2016年~2017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2017年~2018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2018年度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等多项荣誉。

兴修背景

  1.工程建设依据。三堡排涝工程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和《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浙江省政府批准的《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及《杭州市城市防洪规划》推荐实施的扩大杭嘉湖杭州南排工程的子项目,是浙江省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大清水环境工程”重点水利项目之一,是以防洪排涝为主、结合改善水环境的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

  2.建设的必要性。三堡排涝工程是完善太湖流域“南排杭州湾”流域格局,缓解太湖防洪压力,完善杭嘉湖地区防洪工程布局,进一步加强杭嘉湖南排能力的必要举措;是进一步完善杭州城市防洪布局、显著提高杭州主城区防洪排涝能力的关键项目;是改善杭州主城区和杭嘉湖平原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工程;是国务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是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水利工程。

文化阐述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是一个水工程为体,水文化为魂的典型工程,文化底蕴和现代科技在这里互相交融,将杭州的水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工程融合传统文化。工程内杭州水利简史展区展示了杭州治水兴城的水利发展史,讲述杭州人民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与水相伴、相争、相融的实践中,形成了积淀深厚的水文化。八千年前“跨湖桥文化”中的独木小舟、五千年良渚文化护城水坝,千百年前李泌六井济杭城、九百年前屹立西湖至今的“水则”三潭印月。曾两度担任杭州地方官的苏轼等人大兴水利,使杭州经济和文化更加繁荣,而且使西湖山水更为秀美,为杭州博得了“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的美誉,白堤与苏堤成为古代水文化的经典之作;杭州三大世界文化遗产——西湖、 运河和良渚,都与水息息相关。杭州历经千年,到今天波澜壮阔的钱塘江时代,杭州社会经济发展史也是一部兴水利、除水患的水利发展史。

  (二)工程融合建筑美学。工程位于钱江新城核心区,寸土寸金,工程设计融合城市规划,突破传统排涝泵站明渠开挖的方式,改为排水箱涵,节约用地200余亩。为与周边环境有效协调,三堡排涝工程泵站上部建筑景观方案全球招标,选定“逐流”主题造型源于现代工业元素简单、机械、直接的序列感,将水的肌理与动感应用到整体设计中,通过建筑美学来演绎水流的轻盈与磅礴气势,展示了杭州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建筑方案“逐流”深度融合了建筑美学,设计巧妙,科学合理,使整个工程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展现出独特的工程建筑之美。

  (三)工程融合生态文化。三堡排涝工程建设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做好绿色水利文章。泵站上部建筑采用全钢结构、玻璃幕墙、地源热泵空调、雨水回收、太阳能发电、外遮阳等多项环保节能技术,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国家绿色三星建筑标识的水利工程。箱涵顶部全部覆土绿化,增加绿化面积近80亩,在箱涵上部开创性的采用轻质陶粒和种植土复合结构,增加降水入渗,减少径流对地表的冲刷,也满足箱涵承载力和苗木种植的需要。工程西侧长廊上的百米长卷水赋图,以富春山居图为背景,用富有古典韵味的江、河、湖、海、溪名家辞赋和书法名家字体设计而成,由现代书法大家邵华泽题名,气势磅礴,夺人眼球,壮观热烈,凝聚了杭州水利精神和集体智慧,展现了美丽杭州的水生态画卷,增添了展馆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四)工程融合了科普文化。三堡泵站内大型斜式轴流泵及叶片液压全调节技术等实体工程,增强了水利科普展示实效。全国首个水滴影像艺术屏以卓越的风姿诠释了水对生命的意义,环绕水滴的24组激光组成的无弦竖琴,弹奏起自然界美妙的水乐声,展现人水和谐的理念。钱塘江潮文化互动体验装置普及了潮水种类、潮水成因及危害,提醒观者潮如猛虎,注意观潮安全。也有以历史藏品称雄的陈列摆件良渚遗址出土的新石器工具。馆内最长的波浪墙水之灵讲述了水与杭州三大文化遗产的关系,带领观者领略水与杭州的灵魂。杭州是以江、湖、河、海、溪“多水共导”为治水理念,通过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河道有机更新、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等系统工程,营造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

水文化建设情况

  三堡排涝工程区域内建有杭州水利科普馆和水利文化公园,是浙江省首个也是全国鲜有的结合大型泵站工程实体布展的水利科普教育场所,是面向社会公众,集研究、展示、教育、宣传于一体的水利科普文化基地。

  (一)杭州水利科普馆

  杭州水利科普馆位于三堡排涝工程三楼,布展面积约1500㎡。全馆以“水与杭州”为主题,有“序厅”“水之利”“水之治”“水之苑”“水之灵”“水之梦”六大展区,从杭州水利辉煌的过去、璀璨的现在和美好的未来,讲述了江、河、湖、海、溪、泉、井多水共导,城水共生的杭州水故事。

  1.序厅。序厅馆名墙以西湖的四季为主题背景,以动静结合的“水文”形态展示大自然赋予杭州最丰富、美好的水文资源。展墙下高地起伏的水波浪寓意杭州作为历代治水的先锋之城,不断前行,勇立潮头的城市特性!杭州水利科普馆七个大字摘取了杭州“老市长”、治水名人苏东坡先生的书法笔墨,增强展馆的人文气息。

  2.水之利。该展区由杭州水情、杭州水利简史及杭州水灾害等内容组成。水情区域设置了杭州水系互动体验装置,通过脚踩感应点触发感应系统在大屏上播放相应的水系情况介绍,以互动、趣味的方式全面了解杭州水系的组成情况。历史区还收集了良渚时期、元代、清代、民国等时期水利相关的文物、历史手稿资料,提升展馆的水利历史文化内涵,。

  3.水之治。充分利用泵站厂房U形长廊,采取图片、视频、模型、互动等表现形式,从江、河、湖、海、溪、泉、井等方面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杭州水利建设成就。

  4.水之苑。展区主要陈列了杭州及所辖区县的水利志,收集了杭州的水、杭州全书等与杭州的水及水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供观者阅读品鉴。

  5.水之灵。水之灵波浪墙,以杭州的三大世界遗产为依托,展示湖之灵——西湖、韵之灵——运河、城之灵——良渚文明等三大文化遗产与水的关系,及带给杭州的自然魅力、人文底蕴及世界认可。水之灵,是以历史为鉴,道出了杭州的水利的古往今来,至今仍旧是占据着杭州人文的核心地位。

  6.水之梦。通过270度三折幕影院,放飞身心,畅想未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智慧水利对人民生活带来的便捷。

  (二)室外水文化公园

  管理区草木葱茏,鸟语花香,美景如画,绿化率达60%,形成了独特的水利文化公园。园内有杭州市水系图艺术石雕,带你了解杭州水利全貌;还有樱花大道、银杏林、荷花池、喷泉等优美的生态水景观;有见证水利发展历史的水车、水碓、水磨、桔槔、水排等十多种古代水利器具模型,有古代水利设施介绍以及为杭州水利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水利名人生平事迹介绍,人水和谐、水景合一,是一个集休闲、教育、科普于一体的水利文化公园。

  五、工程主要效益

  如今,杭州三堡排涝工程已成为钱塘江畔鲸吞洪涝,缓解太湖汛期压力、捍卫杭州主城区防洪安全的桥头堡;也成为运河源头引流调水,改善杭嘉湖平原水质的生力军,发挥着强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防洪排涝。截至2020年4月底,工程经历了5个汛期考验。在10个强台风和18次强降雨中充当主城区排涝主力军,工程累计开机2160台时,外排水量3.89亿立方米。无论对杭州主城区还是太湖流域均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

  2.改善水环境。截至2020年4月,工程累计引水15.74亿立方米,改善了杭州主城区乃至杭嘉湖平原河网水系水环境质量,杭州主城区运河水质基本达到3-4类水质。

  3.引领示范。工程建成以来,各地区、各行业交流学习单位纷至沓来,交流学习水文化建设、运行管理、创优经验做法,在省内乃至国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累计接待600余批次,近3万人次,成为展示我省五水共治等水文化建设成果的窗口和金名片。

  南排之舟,科普之帆。三堡排涝工程犹如一朵绽放在钱塘江畔的科普之花,为利用实体工程建设科普文化场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她不仅有效守护杭州城市防洪安全,也为社会大众走进水利、了解水利、参与水利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对弘扬水文化、普及水知识、传承水文明,增强公众节水、爱水、护水意识,推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照片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泵站全景图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前池

 

杭州三堡排涝工程斜卧式轴流泵

 

室外水利文化公园部分水利模型

 

杭州水利科普馆序厅展区水滴装置

 

杭州水利科普馆水之治展区钱塘江潮互动体验装置

 

杭州水利科普馆水之梦展区互动抢答装置

 

 

 

 

获奖证明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