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县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

基本概况

  蠡山漾位于浙江省德清县钟管镇蠡山村,东连十字港,南接东塘河,北邻齐眉山漾,西界龙溪,河网交错、荡漾众多,极具江南水乡特色。本次申报的水工程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案例主要以蠡山漾为核心,与孙家漾、刘家桥港、西施斗港等共同申报。蠡山漾,北靠蠡山,水域面积约200亩,南北长约460m、东西宽约220m,漾区河湾、浅滩、湿地、湖心岛等地貌形态丰富,岸线曲折自然;刘家桥港,沿蠡山蜿蜒而行,南连蠡山漾,北接孙家漾,全长3km,河边杨柳成荫,两岸民居错落;孙家漾,水域面积约100亩,漾北林木葱郁,漾南桑基鱼塘,漾内有湖心岛2座,生态野趣;西施斗港,河道长0.5km,通过横港经珍珠漾与蠡山漾相接,白鹭纷飞,蛙鸣蝶飞。

  蠡山漾,古称范蠡湖。因相传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辅佐越王勾践“亡吴霸越”后功成身退,携西施隐居于此,故名。宋《太平御览》有载,“吴兴都巷越范大夫隐居地,山有范蠡庙”,清康熙《德清县志》亦载:“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属三致千金之一。”

  蠡山漾漾北有蠡山,山上建有明清时期的范蠡祠;西连西施斗港,“西施画桥”横卧其上;漾畔有蠡山村,村中有德清宋代为帝师的谈氏,清代一门三状元的蔡家;又有清末红顶商人胡雪岩五上范蠡祠祈求致富的传说。清雅的蠡山漾相伴着秀美的西施河,在这婉转千年的时光中,与历史古村相依相存,传唱着英雄美人的传奇佳话,也成就了蠡山漾千年美名。

兴修背景

  近年来,德清县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水环境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很多河道水质变差,淤积严重,甚至出现黑臭现象,水环境问题成为群众最关心的主要问题,也是最突出的水安全问题。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协专门对农村河道进行调研,形成议案要求整治,河湖治理的议案由此摆上了议事日程。但是由于德清县河道面广量大,投资需求高,治理任务重,实施难度大。

  2012年,适逢国家开展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建设,将在全国选择一批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开展县乡河道综合整治试点工作。201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为我们新时期治水指明了方向。德清县牢牢抓住了这个有利契机,由县委县政府牵头,组成项目申报领导小组并最终成功申报“德清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即在“十二五”期间,依托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项目,将全县11个乡镇划分为13个项目区进行系统治理,制定河道整治作战图。用5年时间,整治河道475条长505公里,工程投资30505万元。通过清淤疏浚、水系沟通、清障拆违、岸坡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并结合和美乡村建设,基本了实现了治理河道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河道功能基本得到恢复,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刘家桥港在此期间得到了全面的整治和提升。

  2015年底,省水利厅开展了中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德清县在前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良好成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德清县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即在“十三五”期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围绕“两美”现代化浙江发展目标,以河流为主轴。在原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提高标准,依托德清县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对县域中东部剩余河道进行综合治理,实现全县1211条河道治理全覆盖。努力打造以“水墨苎溪、画里宋市、龙溪塔影、洛水琴音、水梦苕溪、秀美联合、蠡山胜境、水乡古镇、运河竞舟、和美三林”为亮点的环绕德清全域的具有德清特色的美丽河道风情带。蠡山漾、孙家漾、西施斗港在此期间得到了全面的整治和提升。

文化阐述

  蠡山漾处于杭嘉湖平原中心地带,旁靠京杭运河、太湖流域,周边城市均为长三角经济最为发达的杭州、上海、湖州、嘉兴等地方,与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莫干山近在咫尺。蠡山漾源远流长,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繁衍生息,数千年来周边名人文化辈出。相传大禹时期就有防风氏(一个部落的首领)在此治水,建立“防风古国”,在蠡山漾及其周边治理出了绿水青山,引得百鸟来栖,“来凤山”(蠡山漾旁)因此得名。

  二千多年前诸侯兼并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战争的干戈扰攘,把范蠡西施这对才子佳人推上了历史舞台。范蠡西施在蠡山漾周边的历史遗存和美丽传说举不胜举:

  (一)千年范蠡祠:范蠡(前536-前448),字

  少伯,春秋时期楚国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道家学者、知行合一的中国商业鼻祖、“商圣”。因后期改名“朱公”,定居陶邑,人称“陶朱公”。

  相传吴王夫差将勾践和范蠡放回越国后,为了雪耻,范蠡设计美人计,将苎罗山下浣纱女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以懈怠夫差精神意志,伺机乘虚而歼。范蠡在送西施去吴国时,与西施在蠡山寄居六个月,灭吴后,范蠡辞官归隐,泛舟五湖,携西施又回到蠡山隐居六年。范蠡有经纬之才,身虽隐居却无隐心。他在蠡山开始启迪新的韬略,由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转变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在蠡山提出了“农末俱利”的理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业与商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他发明的“鱼簖”使蠡山人学会了用竹栅养鱼。所著《养鱼经》是中国最早的养鱼技艺文献,史料珍贵堪称瑰宝。他提出:“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等商业运营理念,经商赚银过亿,富甲华夏,被后人尊称为“文财神”,而蠡山也就有了“财神之乡”的美誉。

  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为了纪念商圣范蠡和西施,人们在蠡山之巅建起了简易的范蠡庙。宋《太平御览》载:“吴兴都巷越范大夫隐居地,山有范蠡庙,建汉时舍陋,庙西有双六碑,记范大夫前六月后六年隐居之事。”

  (二)范蠡《养鱼经》:范蠡隐居蠡山六年,撰写《养鱼经》共三篇:一之种,二之法,三之江海诸品,分别讲鱼秧、养鱼方法及鱼的种类,是现存最早的养鱼专书。传说范蠡曾经在蠡山漾里帮助百姓筑池养鱼、垦荒种竹。无数种田的农民从范蠡身上学到了许多经验,掌握了一套“识天预测”的本领和养鱼种竹的门道。范蠡和西施为人厚道,生活简朴,带人接物礼貌谦让,与当地百姓相处十分融洽。年前给每家每户送去大鲤鱼,给乡亲们讨个年年有鱼(余)的吉利。次年春耕时,范蠡又带领村里的男女老少,在芦苇丛生的浅滩上筑堤围塘,育苗养鱼,在荆棘遍地的荒坡上垦土植桑,用竹匾养蚕;在葡萄满架的田舍间一起交流,总结经验。就在这个时候,范蠡忍暑耐寒,灯下走笔,写成了中国第一部人工《养鱼经》。范蠡功成身退,坦然转变身份,埋头苦干,劳动致富,对传统观念做出了大胆挑战,创造了人生的辉煌,为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浣纱女授织技:蠡山漾周边原先只有零星的几户人家采摘自然生长的桑树喂蚕,缫丝织绸技艺简单,丝织业落后。人们主要以捕鱼、种田谋生,生活清贫。浣纱女西施随范蠡第二次隐居蠡山时,把自己从家乡苎罗村带来光彩艳丽的丝绸送给乡民们,告诉乡民这是她家乡人织造的丝织产品。乡民们获赠丝绸后纷纷赞赏工艺精细,色泽亮丽,并询问织造的工艺。引起了乡民对丝织品的兴趣后,西施就告诉乡民要织丝绸,就得先养蚕产茧,要养蚕产茧,就得先自己栽桑种柘。在西施的引导下,蠡山乡民开始种植桑树柘树,并从吴地茅山引入品质较好的桑树。三年后,成片绿油油的桑叶柘叶都可以采摘了,蠡山人第一次家家户户都养起了蚕。西施对乡民从蚕子孵化到蚁蚕、给蚕喂桑叶的时间,和成蚕筑茧布置都给予细心指导。她又将从家乡苎罗山带来的一整套缫丝、织造机送给乡民,并教授乡民学习缫丝、丝织等技艺。从此,蠡山乡民开始了自己的蚕桑文化。

  (四)蠡山八景之“石池剑跃”:相传范蠡有一柄宝剑,是他心爱之物,乃越王所赠。隐居蠡山时,每天清晨都来石池边舞剑,以此来抒发心中的豪情。一日有消息传来,越王勾践竟赐剑给大夫文种,令他自刎谢罪。文种是范蠡的恩师、伯乐,与范蠡亦师亦友,如今被害,范蠡自然痛心疾首。第二天一早,范蠡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石池边,他撮土为香,以水代酒,祭奠文种的在天之灵。祭毕,范蠡仗剑起舞,但见剑锋所指,道道寒光,其内心之痛,可见一斑!正舞到酣畅之时,范蠡猛然收拢步法,双手抱剑,对天一拜,开口言道:“苍天在上,吾范蠡对天盟誓,从今之后,将四海为家,再不谙政事,今劈石断剑为凭,此心天地可鉴”。言犹未尽,奋力一剑劈向巨石,只听豁喇喇一声,巨石与宝剑同时断成两半,宝剑与巨石连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而范蠡也四海云游去了!

  (五)古桥传承:蠡山漾水域内密布着10座宋明清古桥,其中五座是现代异地搬迁重建,五座是历史文化遗存,均是县级以上重点文保单位。在这五座历史遗存古桥中,普济桥最为著名。清康熙《德清县志》记载:“普济桥,在蠡山村,俗呼夏家桥,亦名四仙桥。”该桥系三孔石梁桥,呈南北向。全长19米,桥梁为二条石,中间并列横砌小石块,宽2.27米。中孔净跨5.3米,两边孔净跨2.76米、2.82米,桥柱为四条石。桥墩两侧金刚墙用条石水平错缝砌置,南北两坡各置踏跺五级,桥梁两边置须弥座桥栏,须弥座之间置莲瓣望柱,望柱两头用抱鼓石条撑。桥梁为弧形,中孔桥梁两头阳刻花卉,中双钩阴刻楷书“普济”,旁有“乾隆三十年(1765年)九月重建”字样。相传,普济桥始建于宋代,由一位云居莫干山的僧人化缘募资建造,以普济众生,故名普济桥。

  你知道蠡山漾与良渚文化有何渊源,你知道蠡山漾还有那些范蠡西施的美丽传说,你知道蠡山八景的剩余七景是什么,你还知道胡雪岩一生五上蠡山的缘由吗?是否想尝一尝西施藕片的味道?那么,迎您来蠡山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下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遗存,感受下江南水乡特有的水文化风貌。

水文化建设情况

  德清县的河湖治理特别注重“两个结合”,一是与“中国和美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牢固树立“和美家园”“美丽乡村”推进到哪里,河湖整治就建设到哪里的思路,两个项目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二是与“五水共治(河长制)”相结合,德清县“五水共治(河长制)”共列出“清三河”整治河道53条,其中有33条在河湖治理项目中进行整治,总投资3000万元,有效地助推了“五水共治(河长制)”。

  近年来,我县水利的建设理念在改革,努力使水利建设从“单效”变“多效”。以河道建设为例,已经从传统的防洪保安全建设功能性河道向融防洪排涝、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经济价值于一河的“美丽河”“幸福河”转变。200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德清水利工作时提出“水利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水利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一直引导着我县的水利建设工作。

  蠡山漾水文化建设情况:蠡山漾整治前存在局部岸坡侵蚀严重、水域违法占用、漾底淤积严重、水体富营养化、滨水交通可达性差等问题。2018年依托“德清县十字港水系洛舍漾片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进行了综合整治,工程投资约600万元,主要整治措施有:

  湖面清障,改善湖漾水环境;湖漾东侧原生态尚好,故维持原生态;湖漾西侧新建护岸,护岸型式采用松木桩结合叠石,并对岸坡进行绿化,沿岸建设步路,并建跨湖栈桥、风雨廊、河湖驿站等,方便了蠡山漾周边村民的生活与生产;对湖心岛采用松木桩加固,防止水土流失。

  在蠡山漾和刘家桥港的交接处坐落着一座茅山高桥(茆山桥),全长35米,高9.5米,在我县现存单孔石拱桥跨度最大,桥洞两侧长柱刻有116个隶体汉字组成的主副桥联,字数在全国名列第二(云南省云龙县飞龙桥174个字)。桥联上记载了范蠡隐居旧址、赵孟頫和管道生美好爱情故事,是我们考证历史的重要佐证。这座桥始建年份已失考,最早记录见于明嘉靖四年编纂的《德清县志》。清咸丰十一年毁于战乱,于宣统元年重建的,2003年底因杭湖锡线航道拓宽,从茅山村整体搬迁到此。

  刘家桥港水文化建设情况:刘家桥港整治前主要存在河道淤积、水系不沟通、岸坡崩塌、水体污染、水生态环境差等问题,2014年依托“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工程”进行了综合整治,工程投资约500万元,主要整治措施有:

  清淤疏浚、河面清障、固岸护坡等措施,恢复河道基本功能;实施水系沟通,有效连通刘家桥港东西两段,达到水流畅通的效果,有助于长效保持水生态健康;将“扩大杭嘉湖南排工程”中所拆除的“安济桥”“安富桥”“兴隆桥”及“长生桥”四座古桥,由县水利部门牵头,同文保部门、当地政府共同努力,搬迁至刘家桥港异地重建,使古桥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更形成了集十座宋明清古桥于一河的独特桥文化风景。

  孙家漾水文化建设情况:孙家漾整治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湖漾淤积严重,垃圾杂物较多,废弃渔船、废弃码头较多,局部岸坡侵蚀严重等问题。2017年依托“德清县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进行了综合整治,工程投资约300万元,主要整治措施有:

  清淤疏浚、水面清障、固岸护坡等措施,恢复河道基本功能;设置生态浮岛等水生态修复措施,同时提高漾区水景观。

  经过综合整治,孙家漾面貌整体改善,基本达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要求。野趣并生的孙家漾通过刘家桥港与蠡山漾连成片,形成了“一河连两漾,山水映春秋”的美丽景象。

  西施斗水文化建设情况:西施斗港整治之前周边是生猪养殖基地,污水直排,主要存在河道淤积严重、部分已被填埋、水草泛滥、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等问题,是德清县典型的黑臭河,2017年依托“德清县十字港水系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进行了综合整治,工程投资约200万元主要整治措施有:

  拆除养猪棚,清除河道污染源;河道清淤和水面清障,提高河道水体流畅度,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内源问题;岸坡生态修复,以岸脚种植挺水植物为主,有效防止岸坡水土流失,同时提高水景观,改善水生态;对残损的“西施画桥”进行原址修复,新建了西施亭,使历史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蠡山漾的系统治理,使水生态水景观得到了质的飞跃,让这片古漾的面貌焕然一新。蠡山漾的成功建设带来了较多的荣誉,2015年助力蠡山村申报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2016年入选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成功,2018年获评浙江省“美丽河湖”、2019年入选水利部示范河湖(全国17条,浙江省仅一条),更让总投资5.8亿元的水样年华古婚俗文化街项目整体落户蠡山漾畔。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全面推进,得到了各界领导的充分肯定,田学斌副部长、田野组长、陆桂华副部长、魏山忠副部长等领导亲临现场考察指导。今年两会期间,魏山忠副部长在接受专访时还大力褒扬了蠡山漾治水兴水的典型案例。蠡山漾水文化和水工程的全面治理,让蠡山村成为“两山理论”的践行者和受益者。这片古漾优越的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正成为乡村振兴和提升乡民幸福指数的“真金白银”!

工程照片

范蠡祠

 

婚庆园

 

茅山桥

 

普济桥

 

生态河

 

水文化公园

 

西施画桥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