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坝头险工

基本概况

  奔腾咆哮着的万里长河,在这里完成最后一次转身而后奔腾入海,这就是河南省兰考县的东坝头,因1855年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而著名。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孕育了东坝头丰厚的红色文化和水文化元素,如: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处、焦裕禄同志带领人民群众“战风沙、斗内涝、治盐碱”的感人故事、黄河转弯自然景观、防洪工程景观、铜瓦厢决口大改道遗迹、兰坝铁路支线、南北庄1933决口处遗址、四明堂两次决口老口门等。东坝头险工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记录了黄河最后一弯的沧桑巨变,展示着大河长治、造福人民的美好画卷。

  东坝头河湾是东坝头以下河道整治龙头。又是1855年决口改道处,槽高滩宽曲折复杂,堪称黄河卡口,豫鲁咽喉。按照“确保大堤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治黄新要求,兰考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已初步建成,共计7处河道工程。包括:3处黄河险工(东坝头险工、杨庄险工、四明堂险工)、2处控导工程(东坝头控导工程、蔡集控导工程)、1处滚河防护工程(四明堂滚河防护工程)和1处护滩工程(夹河滩护滩工程)共计186道(段)坝、垛、护岸。43公里的堤防工程如万里长城巍然屹立于兰考黄河岸边。

  东坝头险工位于兰考县西北方向的黄河岸边,上接东坝头控导工程,下连杨庄险工,黄河在此地完成接近90度的大转弯,是黄河“铜头铁尾豆腐腰”的“豆腐腰”,此段河床高出背河地面3至5米。东坝头险工是帮助黄河河道实现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的重要节点工程,现有坝、垛、护岸29座(段),其中坝1道,垛16座,护岸12段,全长1513米。

  1855年铜瓦厢决口后,东坝头堤防建设经历了民埝、官堤等修复过程,完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治黄发展史中不断巩固至今。东坝头河湾由东坝头险工和东坝头控导工程、夹河滩护滩工程共同组成,上迎封丘县贯台控导工程来溜,下送溜至封丘县禅房控导工程。东坝头险工常年靠河,根石深达15米,是河道整治中的关键工程,发挥着控导河势、防止塌岸、保护大堤的重要作用,工程建设标准为防御花园口站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2018年,兰考河务局严格按照黄委示范工程创建标准,对东坝头险工进行全面整修,建立了集旅游、防洪、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示范段。为进一步整合资源、提升品质,结合兰考县政府规划,已着手建设以东坝头险工为核心,集黄河防洪工程、绿色生态廊道和红色旅游资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水利风景区——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来到东坝头,黄河文化爱好者既可以体验“千里黄河此一湾,洪水激浪射坝头”的波涛壮阔,又可以领略“长河落日圆”的壮丽美景。

兴修背景

  黄河下游险工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险工称“埽”,以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可用于护岸、堵口和筑坝等,若干个埽接连修筑构成的工程就叫埽工。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前6年)就有险工,宋太祖时,沿河险工普遍修埽。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曾诏示:“长吏以下及巡河主埽使臣,经度行视河堤,勿致坏隳,违者当置于法”。元代有岸埽、水埽、龙尾埽、拦头埽、马头埽等5种。以后因埽工的功用不同,做埽方法也有改进,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6年),马家店培口,采用掴厢船兜缆软厢法。用柴、士、桩、绳把埽联结成一个整体。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埽工开始抛碎石护根。清道光十六年(公元88年)又开始修筑砖,1948年解放时,黄河险工多为砖、石、柴并用的工程。

  黄河从西奔腾而来,在东坝头骤然转向东北,受洪水冲击时,易起漩涡和大浪,清代河工将其总结为“该处河溜上提下移,或并行,或逼堤,或仓促而来,或旋踵而去,势不可测”。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黄河在此以西的铜瓦厢决口改道,经过长期冲刷败退,留下一段新河东岸堤头,后以此为基础建28号坝。它以上的高滩也是这一时期河道下切形成的。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黄河在东坝头以上2000米处座湾坍塌,当时抢修3座垛,到1948年解放时仅留残迹。1914年(民国3年)在东坝头处拋石,以防坍塌,即现在的28号坝。1948年也只有这一段工程,尚不具备险工规模。

  由于东坝头险工原有工程甚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河势变化和堤坝靠河情况,分别于1949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6年、1957年对东坝头险工进行了配套扩建,逐步建成了现今的防洪工程体系。如今,东坝头险工坦石裹护长度1612米,新1垛—9护岸,16垛—28坝段的结构为平扣,10垛—15护岸段为九种教学工艺坝展示区,涉及浆砌石工艺、龟背扣工艺、席花子扣工艺、牛舌粗排工艺、乱石粗排工艺、乱石平排工艺、单层平扣平缝工艺、丁扣平缝工艺、平砌平缝工艺9种样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黄委会和河南黄河河务局领导下,兰考河务局携手兰考县政府,统筹规划,深挖黄河文化,结合兰考县发展趋势,将东坝头险工规划建设为集黄河文化、绿色生态、红色记忆、法治文化等为一体的公众开放区。2017年2月依托黄河自然生态资源,以工程为载体,整合兰考河务局机关旧址、兰坝铁路支线、东方红提灌站等资源,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多层次、多角度展示黄河的历史积淀及治理历程。东坝头险工先后挂牌焦裕禄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河南省水利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是大家了解黄河历史文化的绝佳去处。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黄河的治理与保护,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五个要求,河南黄河河务局兰考黄河河务局牢牢把握“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内涵,进一步完善集多种文化于一体的东坝头险工文化宣传阵地,以工程全线备防石为载体,喷绘黄河文化宣传标语,新增宣传标牌,更新全线交通标识,详细准确标出黄河文化遗址位置,引导群众游客驻足了解,工程全线文化氛围愈发浓厚。

文化阐述

  历史弯道见证黄河记忆

  东坝头原名铜瓦厢,是一处繁华的集镇,金庸小说中多次提到的铜牙城就是铜瓦厢。清咸丰五年六月,黄河、沁河、洛河水量同时猛涨,三门峡以上黄河水量暴涨,含沙量非常高,流经兰考地区,流速减缓,河床大淤,南风携带巨浪冲破了左岸大堤,繁华集镇铜瓦厢被冲入河道。至此,黄河结束了七百余年夺淮入黄海的历史,转而折向东北夺大清河流入渤海。黄河的左岸大堤被冲断后,在东边留下了一段断堤头,就是东坝头,也是“东坝头”名字的由来。

  黄河发生过五次重大的改道变迁,第一次大改道发生在公元前602年,河决浚县宿胥口;第二次大改道发生在公元11年,河决魏郡;第三次大改道发生在1048年,河决濮阳商胡埽;第四次大改道发生在1128年,河决滑县李固渡;第五次大改道发生在1855年,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形成现行河道。目前,能看到改道遗址遗迹的只有第五次大改道,位于兰考东坝头。东坝头和对岸西坝头之间原为黄河改道前的北岸大堤,发生决口后只留下一段新河东岸堤头。黄河从西奔腾而来,在此骤然转向东北,形成大转弯,现在登高远望俯视黄河仍可看到当年大改道的震撼场面,其险恶之势,令人有惊心动魄之感。后以此为基础开始修建东坝头险工,拱卫堤防,提高防御洪水能力。

  伟人足迹展现家国情怀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治水是党中央最为关心的大事之一。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第一次出京视察就决定视察黄河,他在东坝头和杨庄险工查看了大堤和石坝,询问了当年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期间,时任黄委主任王化云向毛主席汇报了黄河的历史灾害,谈到道光二十三年黄河曾发生大洪水。有民谣说:“道光二十三,黄河涨上天,冲走太阳渡,捎带万锦滩”。也谈到了除害兴利、综合治理、蓄水拦沙、消除洪水灾害的初步设想。在查看大堤石坝时毛主席问王化云主任:“黄河涨上天怎么办?”王化云道:“不修大水库,光靠这些坝埽挡不住”。毛主席问:“准备在哪里修水库?”王化云答“在邙山(桃花峪)”。毛泽东站在黄河堤坝上,凝神望着黄河水说:要彻底治理黄河水害,解决泥沙淤积问题,使黄河永远不泛滥、不决口、不改道。他又对吴芝圃、陈再道、毕占云、王化云等说:“你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第二天毛主席还登上邙山查看了黄河形势。毛主席第二次见到王化云时询问了邙山水库进展情况。王化云汇报由于地质等原因准备改在三门峡。1958年8月,毛泽东再次来到兰考,视察黄河治理和农田建设。毛主席多次听取王化云的汇报,表现了对黄委提出的治黄方略的认同和支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江河综合治理与开发规划——《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民领袖擘画治黄蓝图

  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习近平同志无时无刻不牵挂着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怀揣一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高位谋划事关百姓民生的水利事业特别是人民治黄事业。早在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专程到兰考县焦裕禄纪念园拜谒焦陵,致敬忠魂,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并亲手种下一棵泡桐。

  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站位全局,专门针对水利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黄河最后一弯——位于东坝头乡的黄河岸边,伫立远眺。来到“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前,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亭子,逐字阅读碑文。望着滔滔河水,习近平总书记不时向有关人员询问黄河防汛状况,详细了解黄河滩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叮嘱开封、兰考的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伟大号召,道出了大江大河治理的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大江大河治理的定位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也开创了黄河治理保护的新纪元。

  扎根群众谱写初心篇章

  黄河自金代流经兰考县境的800多年里,有记载的漫溢决口改道共143次,上世纪50年代末,兰考的自然环境日趋恶化,春天风沙打毁麦苗,夏秋洪涝淹坏庄稼,盐碱地上的禾苗又几乎都被碱死。民谣说:“春天风沙狂,夏天水汪汪;秋天不见收,冬天白茫茫;一年辛苦半年糠,扶老携幼去逃荒,卖了儿和女,饿死爹和娘”。因此,当地人又把内涝、风沙、盐碱称之为“三害”。

  1962年,焦裕禄临危受命来到兰考县,到任前,他就已经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什么,党组织也明确告诉他兰考是一个最穷、最困难的县。他却坚定不移地向组织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这最困难的地方”“不改变兰考的贫穷面貌,我绝不离开”。兰考县成立了除“三害”办公室,他亲自担任办公室主任,从全县抽调120名干部、群众、技术员,组成“三害”调查队,在全县大规模的查风口、探流沙、追洪水,长途跋涉5000多里,记录全县84个风口,1600座沙丘,把全县所有的洼地、淤塞的河道全部绘图编号。在焦裕禄同志的带领和焦裕禄精神的引领下,85万兰考人民顽强拼搏、奋发图强,战胜了内涝、风沙、盐碱,也摘掉了戴了几十年的穷困帽子。

  如今,作为最能代表黄河决口改道的工程,东坝头险工被焦裕禄干部学院作为现场教学点,以“焦桐树下固信仰,黄河坝头学精神”为主题,现场介绍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县人民战风沙、斗内涝、治盐碱的感人故事,学习他“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怀,在大河之畔感悟人民书记的为民初心,传承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

  大河儿女守护岁岁安澜

  善为国者,必先治水。兰考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曙光,揭开了人民治黄新篇章。陈兰黄河修防段(兰考黄河河务局前身)于1949年2月建立,担当务实的治黄人当年就对东坝头至下界的黄河大堤进行培修,抢修了东坝头险工10座工程,改造了杨庄险工6道透水柳坝,确保了1949年9月花园口站123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安全通过,迎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习近平总书记都多次亲临兰考黄河视察,询问黄河防汛情况。殷切嘱托转化成了治黄职工强大的精神力量。依靠防洪工程体系,兰考治黄人在极端天气下昼夜奋战,战胜了历年洪水。特别是战胜了1958年7月22300立方米每秒、1982年8月15300立方米每秒等特大洪水;战胜了2003年9月历时最长的秋汛,实现了伏秋大汛不决口;战胜了1955年1月凌汛,改变了历史上人们对凌汛无能为力的被动局面。一代代大河儿女高高举起“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接续传承“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彻底扭转了历史上兰考黄河洪水泛滥的险恶局面,携手共创70余载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有力保障了85万兰考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水和谐绘就幸福画卷

  兰考属于干旱缺水地区,年均降雨量只有650毫米左右,而年均蒸发量却高达1000多毫米,农业发展、脱贫致富、群众生活都对黄河水充满了需求。1958年建成的三义寨引黄闸,拉开了兰考人民引黄兴利的序幕;1968年建成的东方红提灌站,灌区涵盖东坝头、爪营、谷营、堌阳、红庙、阎楼6个乡镇,后新建站首工程,灌溉面积达到15万亩;1991年建成东坝头电灌站,灌溉面积同样达到15万亩;2012年重建三义寨引黄闸,建成后灌溉面积达到426万亩,不仅造福了兰考,还滋养了周边的民权、商丘等地区。多年来的引黄供水,黄河水已由单纯的农业灌溉发展成为城市、农业、工业、生态等多功能供水,黄河水资源的利用与兰考经济发展更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黄河的需求已由单一的除害兴利拓展到对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和先进水文化的总体需求。新时代的兰考治黄人接过建设幸福河的历史使命,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积极在临黄大堤两侧和滩区进行生态植树,种植各类树木20万亩共138万棵;大力整治直接影响水质的“四乱”问题,大幅度提升黄河自然岸线保有率、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等;围绕黄河大堤和东坝头控导连坝路打造了旅游景观带、马拉松赛道、自行车慢道、十里梅林、十里桃花、十里梨花等多彩林带,全长43.08公里,建设“河畅、水净、岸绿、景美”的美丽黄河,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画卷。

水文化建设情况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奔腾咆哮的黄河在东坝头转过最后一道弯,浩荡东去;心系人民的共产党人在这里奋斗,让一颗无私奉献的赤诚初心绽放光芒。如今,历经百余年沧桑的东坝头已与当地人文、历史、古遗迹等景观紧密融合,以东坝头险工为核心,集合防洪工程、生态廊道和红色教育等文化元素的兰考黄河水利风景区时刻展示着厚重的黄河文化底蕴。

  亭: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1978年,为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纪念毛主席1952年视察黄河兰考段的珍贵历史,中共兰考县委、兰考县革命委员会在东坝头杨庄小学紧邻黄河大堤处修建了一座“毛主席视察杨庄小学纪念亭”,同年7月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由于标准化堤防建设需要,在确定原址纪念亭无法实施修缮保护的情况下,将纪念亭搬迁到东坝头险工,2007年9月,正式建成了备受世人瞩目的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纪念亭为正方形,双重檐,宝盖顶,上嵌黄色琉璃瓦,高9米,边长10.18米,8个台阶。亭上正中东西两面镶汉白玉“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10个字,亭中立青石碑,碑阳正对黄河大转弯,上刻毛主席手书“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碑阴刻毛主席1952年10月30日和1958年8月7日两次来兰考视察工作的经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曾来此参观。

  点:现场教学点。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为大力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焦裕禄干部学院将东坝头险工作作为其现场教学点,每年约有40万游客来此参观学习焦裕禄精神,了解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治理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的光辉历史。

  坝:工艺教学坝。以毛主席、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黄河伫立之地东坝头险工14垛为基础,在10垛—15护岸段打造了黄河防洪工艺教学坝,完整展示9种坝工技术,把坝工技术作为展示河南治黄文化的靓丽窗口,依托工艺教学坝开展治黄文化宣传。

  园:1952文化园。利用兰考河务局机关旧址建设,以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黄河时间节点命名,按照原有的风格对院内建筑物加以改造,在保留建筑本身历史旋律的同时使建筑空间更具建筑美感,打造20世纪50年代主题风格的民宿,园内分为文博区、会务区、餐饮区、住宿区,共30栋房子,核心建筑为文博区的安澜文化展览馆,在方便游客的同时,肩负起传播黄河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

  车:“法治号”小火车。以兰坝铁路支线为依托,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将依法治河管河建设的核心内容在车厢中浓缩提炼,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递给游客。兰坝铁路建成于1951年,主要用于兰考、封丘、长垣、濮阳、东明等地防汛石料运输,1952年毛主席视察兰考黄河时,乘坐的专列从陇海铁路转到兰坝铁路直至东坝头,现在恢复铁路运营长度约4.25公里,已经成为传播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一道移动风景线。

  区:普法电教区。利用电子技术建设的普法电子教育区,设置大型电子显示屏、普法观看区,每日滚动播放法治作品、法治口号和法律法规知识,以文化作品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

  道:沿河步道。步道采取木质仿古风格依河而建,共设置宣传板块127块,主要涉及宪法、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十六字”治水思路、黄河文化、生态保护等内容,成为科普黄河文化知识、传播黄河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

  廊:治黄文化长廊。长廊以毛主席纪念亭为中心,南北两侧共修建两处,内容为黄河概况篇、河道变迁篇、黄河水患篇、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治黄篇、治河方略篇及治黄成就篇六大篇章,共24块展板,糅合多种黄河文化元素,集中向人们展示兰考治黄历史、治黄故事。

  东坝头险工水文化宣传阵地融景观、历史、人文为一体,突出红色基因,建成之后,年接待全国县委书记培训班等大型红色教育团体30余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开启了讲好黄河故事的新征程,让游客在欣赏大河景观的同时,领略黄河文化的魅力。

  走进新时代,总书记亲自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把脉施策,擘画了新时代黄河保护和发展的新蓝图,开辟了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工作的新视野。沐浴在焦裕禄精神下的黄河兰考段,将继续以此为新起点,持续推动黄河水工程与水文化融合更上一层楼。

工程照片

东坝头险工景区全景

 

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亭

 

建于东坝头险工14垛的教学坝

 

兰坝铁路,毛主席两次视察兰考黄河乘坐的专列,全长12.5公里,为防汛专线

 

兰考东坝头险工段核心区内景观

 

兰考东坝头景区内黄河文化宣传栏

 

兰考东坝头险工段核心区内景观

 

兰考1952文化园

 

 

 

 

 

 

获奖证明

2019年水利部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证书

 

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基地

 

水利科普教育基地

视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