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了吗,河边广场我们可以自己来打造!”
“真的啊?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
“好像是一个众创项目,征集志愿者参加,亲自动手来美化我们周边的环境。”
“这么巴适啊,走,我们都去参加嘛,共建、共享,一起为公园城市建设助力!”
……
秋末冬初,暖阳高照,在升仙湖畔沐浴阳光的你,有没有发现有些许不同呢?今年8月,成都市成划设计节火热开启,双水碾街道升仙湖社区的众创方案《奔跑的升仙湖 奔跑的幸福生活》在此次设计节中初筛入围。
如何选址?
如何落地?
如何让群众满意?
面对大家关心的三大问题,升仙湖社区立即对接“河”谐共建单位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商定项目事宜,争取尽快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迅速摸排管辖绿地小微空间落地选址,聚焦品质空间提升、满足社区居民多元需要两大诉求,集合“我在成都有段河”志愿服务力量和社区居民力量 ,群策群力,仅仅一周时间,方案便从图纸变成了现实。
实地踏勘,确定项目选址
项目的选址不仅要与设计方案匹配,更要考虑到与周边环境和文化背景融入,让项目落地后可看、可品,同时也不能对周边的生态造成影响,毁坏原有的绿地基础设施。在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下,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和升仙湖社区多次对河道沿线进行实地踏勘,对辖区内的小广场、“金边银角”进行梳理,对每一处备选点位都进行深入研讨,经过近半个月的实地走访查看和层层筛选,最终商定选址在升仙湖旁的小广场。
征求意见,商讨落地方案
本着项目众创的原则,市民的意见对于项目如何落地最有发言权,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组织“我在成都有段河”的志愿者同升仙湖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对广场周边的市民进行走访,征求他们对于广场改造的意见建议,以及改造后的管理维护措施等。
“希望能多点可供休息的椅子。”
“能体现升仙湖特色,有能拍照打卡的地方就更好了。”
“这是一件好事,我们都很期待,都可以成为志愿者,共同管理共同维护广场环境。”
……
市民们都积极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在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建议后,最终确定落地方案:打卡墙、共享花台、“我在成都有段河”志愿者声音明信片……
全民参与,促进项目落地
一直以来,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积极探索“河流+社区+小区院落”共建联建河道管护新模式。以此次项目为契机,成都市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将“我在成都有段河”全民志愿服务活动同沿河党组织共建联建结合,发动社区居民加入“我在成都有段河”全民志愿者服务队伍,共同参与项目的落地打造。在前期基础设施的美化和整体氛围的营造中,“河管先锋”党员志愿者、“我在成都有段河”志愿者和社区志愿者共计80余人对150米的花坛进行美化涂绘,栽种各类花草上千株。
下一步,成都市水务局河道监管事务中心将继续贴心服务群众对水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凝聚社会爱河护水共识,让市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身边水生态治理成效,让志愿服务之风吹到成都河流淌过的每一个角落。